2015-03-19
我國當前水產養殖規模逐年擴大,水產品產量也隨之逐年提高,但養殖水產動物災害問題頻發,給廣大養殖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。為了有效地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及增加養殖戶經濟效益,我們一定要樹立“防重于治”的養殖理念,將隱患消除在萌芽期。俗話講,一年之計在于春,水產養殖預防工作的黃金時期同樣在此季節。冬春交替季節水產養殖管理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:
一、池塘管理
1、清淤
經過一年的養殖生產,池塘底部積存了大量的殘余飼料、養殖動物的排泄物、死亡生物體等。適當的底泥對保持池塘水質肥度有利,但底泥過多過厚就會惡化水質,一旦到了夏季高溫季節就極易爆發魚類浮頭,甚至造成泛塘死亡。底泥中過多的有機質還會產生大量的有機酸、硫化氫、氨等有害物質,阻礙魚類正常生長,甚至危及魚類生命。另外,底泥中也會滋生大量的有害細菌、寄生蟲等病源,一旦致病條件成熟,就會暴發疾病。所以,在冬春池塘空閑期間,要清除過多的池塘底泥,保留10cm左右即可,然后再經日曬和冰凍半個月左右即可。
2、水溫調控
冬春交替季節雨雪天氣時常發生,水溫不穩定,極易造成水生動物凍死凍傷,應采取措施調控好池塘水溫。養殖一般魚類時應將池塘水位加深到3m以上,提高水體保溫能力。對于熱帶魚類應搭建保溫棚或利用地熱資源進行保溫。平時注意天氣變化,一旦寒潮來臨,及時采取相應措施,如點燃草皮、秸稈等熏煙以保護池塘水溫。開春后,對保水能力差的池塘加水時不可大量注入,以防水溫驟降。遇連續陰雨天氣時,要適當增加池水深度,以防池水溫度變化幅度過大。
3、水質調控
冬春交替季節太陽光照少,水體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,常造成水體溶氧不足,加之魚類密度大,極易出現缺氧浮頭。在此期間應隨時掌握水體中水量、溶氧及其他理化因子的變化。保持水體中溶氧量為3~4mg/L,溶氧不足時要及時補水或潑灑藥物增氧。水體要保持中等肥度,透明度達30~40cm,水質過肥可加注新水,水質過瘦可每畝使用25kg糞肥增加肥量。開春后,氣溫、水溫回升,水體中生物餌料大量生長,池水pH值應控制在7.2~8.2之間,若發現水質老化和偏酸時,可注入20cm新水,并每畝水面使用20~30kg生石灰全池潑灑。
二、消毒
1、池塘消毒
池塘是水生動物的生活場所,池塘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養殖動物的健康,所以池塘消毒環節在養殖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。消毒后要先放少量魚蝦進行試水,確定毒性消失后才可進行大量放養。
(1)漂白粉。干池消毒時,漂白粉用量為10~30kg/m2。帶水消毒時漂白粉用量為20~50kg/m3,將漂白粉兌水后全池潑灑。
(2)生石灰消毒。干池消毒時,將池水排至5~10cm,用量為1~3kg/m2。消毒時在池塘四周開挖幾個小水塘,將生石灰放入化水后,趁熱將其遍灑,次日用長耙在池底推一遍以使底泥和石灰漿混合均勻。帶水消毒時,生石灰的使用量為2~5kg/m3,將生石灰熔化后趁熱全池潑灑。
(3)茶麩消毒。帶水消毒,用量為100g/m3,首先將茶麩搗碎,再浸泡1~2天,然后連渣帶汁全池均勻潑灑。茶麩有肥水和促進蝦蟹蛻殼生長的作用。
2、養殖動物消毒
對養殖動物藥浴過程中要注意:①每次藥浴水產動物不宜過多,避免缺氧。②藥浴時動作要輕且藥浴后連同藥液一起倒入池中,避免造成機械損傷。③藥浴時間要根據水溫、水質、水生動物種類靈活掌握。④不能用金屬容器盛裝藥液。
(1)高錳酸鉀藥浴。使用10~20mg/L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0~30分鐘可殺滅體表及鰓部的細菌、原蟲和單殖吸蟲等。
(2)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藥浴。使用8mg/L的硫酸銅和3.2mg/L硫酸亞鐵合劑(5∶2)水溶液藥浴10~30分鐘,也可單用10mg/L硫酸銅水溶液藥浴10~30分鐘,可殺滅寄生蟲和鰓部的原蟲。
(3)漂白粉藥浴。使用含有效氯50%的漂白粉10~20mg/L水溶液藥浴10~30分鐘可殺滅體表及鰓部的細菌。
(4)食鹽藥浴。使用1%~4%食鹽水藥浴1~10分鐘可殺死水產動物體表及鰓部的一些細菌和寄生蟲。
三、飼料投喂
在冬春交替季節,盡管魚類生長速度減慢,攝食減少,但同樣不容忽視。在越冬期經歷大半過后,養殖動物體質消耗過多,應根據水溫及攝食情況及時投喂,以恢復其體質體能。當池水表層水溫回升至10℃時,魚類開始少量攝食,便開始投喂。如果觀察發現池面出現小面積渾濁,魚類活動頻繁,則說明其處于饑餓狀態。此時,應每天或隔天投喂1次,每次投餌量應控制在3~5小時吃完為宜。
四、日常管理
冬春交替季節一定要加強日常管理,防凍防害,確保水生動物安全越冬。要加強日夜巡塘,堅持每天測量水溫、溶氧及pH值等,發現問題及時處理。另外要做好病害預防工作,由于魚類越冬期較長,放養密度大,水質條件差,極易暴發各種疾病,如暴發性出血病、水霉病、小瓜蟲病、斜管蟲病等,發病時應及時采用藥物進行防治,確保水生動物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。